top of page

文學講座  Lectures on Taiwan Literature

「蝶飛矣,蘧然一夢:清貧詩人周夢蝶傳奇」講座

主講人:傅月庵(茉莉二手書店執行總監)

May 04, 2018

         此次講座會中,傅月庵與大家分享周夢蝶不為人知的一面,聊起他與周夢蝶在一起時所發生的趣事。像是說到有一次作家林水清與周夢蝶吃飯時,周夢蝶卻把飯一粒一粒地吃進去,說是為了分辨每顆飯粒的味道有何不同。這些看起來較為瑣碎的小事,但當與他的詩連接一起時,便能感受到周夢蝶詩中的意境,更深入地瞭解周夢蝶的心態,也足以看出周夢蝶詩人身份的情感和品位方面的細膩。此外,傅月庵也分別播放了由周夢蝶親自吟誦其作品《孤獨國》的影片,以及外國人以音樂表達《孤獨國》裏頭的含義,以此傳達周夢蝶的詩已經打破國界與語界之意。
         傅月俺此行來馬,除馬大外,也到怡保、檳城及亞答屋圖書館與讀者會面交流,暢談臺灣的出版歷史和狀況,對馬來西亞的華文文學讀者的精神留下深刻印象

Please reload

PIMG_5042.jpg

「台灣旅遊文學與文化」講座

主講人:林淑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

July 12, 2018

        林淑慧教授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解台灣清治時期散文的發展條件,尤其著重遊記的旅人視角,來探討台灣島內旅遊散文,以及台灣旅外遊記,如何呈現旅行經驗與歷史文化變遷的互動,最終建構作者的自我認知,達到某種程度的“追求幸福”。

        林教授首先為遊記進行詮釋,認為這類文體可以用“Where、How、Why、Who、What、When”幾種提問來理解遊記的細節。除此之外她也解釋,台灣日治時期的旅遊散文多刊登與報紙、雜誌,如《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民報》、《台灣教育會雜誌》、《三六九小報》等。其中黃叔璥《臺海使槎錄》、顏國年《最近歐美旅行記》、雞籠生《海外見聞錄》等著作都值得關注。林教授強調,旅行文学可以是真實的行走隨想,也存有想象描寫。因此游记可以像小说,也可以充滿哲思。

        在旅遊文學研究當中,旅遊的敘事可以從“出發——過程——回歸”這途徑進行討論,而途徑當中的每個階段,都能展現作者心態和觀念上的轉換。比如作者在“出發”的階段往往以旅遊或開闊眼界來作為前進的動機,但是經歷“回歸”的階段時,字裡行間就會顯現作者對多元文化的批判及反思,也把沿途所見所聞,化為自己的人生觀。

Please reload

IMG_5283.JPG

「台灣翻譯與閱讀 —— 解讀村上春樹」講座

主講人:賴明珠(村上春樹小說中譯者)

July 20, 2018

主持人    :謝惠貞(台灣文藻外語大學日本語文系助理教授)

        擁有多年翻譯經驗的賴明珠與與會者分享村上春樹作品內藏的奧妙和她的翻譯心得。村上春樹作品中常常把玩各種不同國家的文字、語音和語法。在他的書名中,在年份上作創意突破更是其中一大特點。當中介紹的有《1Q84》,其中在阿拉伯數字中混進了英語字母Q,而這Q的讀音正好又和日語中的 “九” 字諧音。在翻譯的過程中,這些小細節或容易沒法由另一個語言語境帶出,但也仰賴翻譯者如何使用不同的技巧盡可能呈現作者原意。賴明珠也說,村上春樹的文字是帶有奶油味的,即他所使用的日文是由英語語法建構而成的,所謂美國小說式的日文小說。但賴明珠也強調,村上春樹的文字即便非常西式,但精神上還是帶有濃濃的日本或東方觀,而這是從他書寫墓園的無常觀,敘述色與空、著重與放下的概念中得以體現。

Please reload

文哲課程  Intensive Course on Taiwan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兒童哲學與中國美學課程」之「兒童的情感與人生感悟」工作坊

主講人:潘小慧(台灣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July 06, 2018

         潘小慧教授以一句哲學經典名句“我是誰?”為工作坊開啟了精彩絕倫的哲學序幕。接著,通過分組形式,引導聽眾積極提出問題並分享想法。 討論期間,潘小慧教授亦借助繪本深入發掘人生情感問題,致使小組得以重新思索並闡釋其獨到觀點,這成為了上工作坊最有意義的時刻。探討過程中,引申出哲學的“一致性”命題,即身教重於言教,父母應以身作則,孩子才會服從,家庭自然和諧。

Please reload

「兒童哲學與中國美學課程」之「童言童心看哲學、美學」講座

主講人:尤煌傑(台灣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July 06, 2018

         講座甫一開始,尤煌傑教授便請全場的與會者跳先前十分流行的《PPAP》。之後再以《PPAP》來問在場的與會者“什麼是知識?”、“《PPAP》的歌詞裡頭有知識嗎?”。接下來,尤煌傑教授以莊子《逍遙遊》中“北冥有魚,其名為鯤”一段與大家分享,再問與會者《逍遙遊》與《PPAP》有何差別。對此,與會者積極發表意見,以顯示《逍遙遊》與《PPAP》不能相提並論。然而尤煌傑教授一問“《逍遙遊》這一段的文字又有什麼意思”之時,全場頓時陷入沉思。
         尤煌傑再進一步告訴與會者哲學是什麼,思考哲學的方法與過程。人在一開始的時候會無邏輯的思考,比如《PPAP》就是較為隨意、無關連接的思考模式。之後再漸進為幾何數學般證明式推理,最後會抵至如莊子般跳開邏輯框架,超越現實。最後,在尤煌傑教授與與會者熱烈的交流環節下結束這場一天的哲學課程。

Please reload

IMG_6158_meitu_1.jpg

「現代文學的創作與鑑賞」課程之「名家創作課」

主講人:平路(知名小說家、專欄作家)、向陽(臺灣詩人)、方梓(臺灣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兼任講師)

August 17, 2018

        在這場課程中,三位主講人分享了各自領域的創作心得。
        新詩導師向陽一開始就講解了詩歌的四種性質,即思想性、畫面性、音樂性和建築性。除了片面的講解這四個性質,向陽老師也舉出了各種不同的例子,讓學員們更加能體會詩歌的四性。向陽老師也認為詩人在作品中應該要呈現出意象(繪畫性)、聲韻(節奏)、詩人的內蘊(個性)和日常生活常見的事物或意象,才能成為所謂的“詩歌”。
        緊接著向陽老師後的是散文導師方梓。她是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相較於其他兩位老師,方梓老師在較晚時才開始進入文壇。方梓老師把演講分成了三個部分,即閱讀、書寫和想像。方梓老師認為要成為一位好作者前,他必須是個好讀者,所以在寫作的同時也應該吸取其他文學作品的養分,才能提高自身的寫作水平。除此之外,她也認為寫作不應該只是局限於一定的範圍內,作者應該常常進行聯想,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才能使作品顯得更加的生動活潑。
        最後一位主講者是小說導師平路。她的演講打破了傳統方式,不需要聆聽者記錄筆記或是看著她。所有學員閉上眼睛;平路老師則是以她那浪漫又溫柔的嗓音念出了幾個味道,讓學員們進行聯想。過後,再選出數位學員分享這些味道所蘊含的小故事。她一直在演講中強調,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故事,可是把自己獨一無二的故事寫出來的人卻很少。她在演講的結尾中,也不停地鼓勵學員們把自己的故事寫下,因為那個獨一無二的小故事值得被寫出來。

Please reload

IMG_6205.JPG

「現代文學的創作與鑑賞」課程之「永恆追憶的余光中、洛夫」

主講人:洪淑苓(臺灣大學中文系暨台灣文學所教授)、江寶釵(臺灣中正大學中文系與臺文所合聘教授)

August 18, 2018

        我們有幸邀請了台大中文系洪淑苓教授和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江寶釵教授為我們細解余光中與洛夫兩位大師的作品。此次活動主旨為緬怀大師風采,通過欣賞作品,感受大師在歷史背景下的心理活動以及對人生的詮釋和感悟。

Please reload

台灣電影放映會 Taiwan Film Screenings 

「他們在島嶼寫作」之余光中《逍遙遊》

April 12, 2018

        在這部電影中,觀眾有機會跟隨余光中與其妻范我存的步伐,看著他們走過中西思潮交會的澎湃歲月,並牽引出詩人余光中的鄉愁、文學啟蒙與文壇交遊,從中找尋屬於自己的詩聲。在那些铿锵的思维与文句垒叠起来的生命史中,余光中最後把身心都托付给岛屿南方的海湾,和夫人一起,静静陪伴对方的烛光。導演陳懷恩以詩意濃厚的影像,呈現文學家念茲在茲的社會關懷,及逍遙自適的人生態度。

Please reload

「他們在島嶼寫作」之周夢蝶《化城再來人》

May 04, 2018

        這是一部詩意影像與詩意文字互為“再現”的紀錄片。導演以周夢蝶一天的生活作為開場,當中其實隱喻了周夢蝶一生中的風景。導演陳傳興從日常生活的片段中穿插和映射周公的思維、修行、寫作,通過多重影像的疊加,重現昔年一個靠擺書攤為生的詩人的“孤獨國”,他幾次生命裏的流徙與意義,最後表現為“不負如來不負卿”的悟與情。電影《化城再來人》從日常中穿插映射其思維、修行、寫作,試圖重現昔年武昌街氣氛、書攤的孤獨國,追索病痛帶來的改變與啟發、幾次生命裡的流徙與意義,最後具現為周夢蝶那份不負如來不負卿的悟與情。

Please reload

慢讀台灣 Series of Reading Group Activities

IMG_2182_meitu_1.jpg

疾病的隱喻:讀唐捐《世界病時我亦病》

主講人:蔡穎英(馬華年輕詩人),李志勇(馬大中文系本科生)

April 19, 2018

        蔡穎英和李志勇以唐捐《世界病時我亦病》破題,剖析“病”如何成為寫作的驅動力,討論古典文學資源如何呼應現代寫作,並且反思中文系的現況。除了唐捐的文章,穎英和志勇也帶領大家細讀李維菁的〈老派約會之必要〉,並用來觀察唐捐如何戲擬此文寫出〈現代散文專題研究課綱〉,通過互文式的寫作,達到所謂的“花式用典”。讀書會也針對“破體之後是否僅剩趣味支撐文本?”、“文壇中有哪些破與立的代表?”、“唐捐的廟會式語言和巴赫汀的眾聲喧嘩有何差異?”等問題展開討論。

Please reload

IMG_6592.JPG

社會議題與故事——李昂小說《殺夫》

主講人:蔡曉玲(馬大中文系高級講師)

October 02, 2018

       这次的读书会中蔡晓玲博士想与与会者谈如何以故事或小说来处理社会议题,遂决定以李昂《杀夫》作为例子,由此展开读书会主题——「社會議題與故事」。蔡晓玲博士将话题集中在「人」身上,从人物刻画到与人性、性、兽和言之间的联系。李昂《杀夫》之所成功就在于人物的刻画,使人物变得有血有肉,有人性。
        《杀夫》里头有多处关于性爱的描写。所谓「食色性也」,伴随这些性爱画面都与食物、饥饿有关。这些场景的描写凸显出当时封建时代农村女性的社会地位,重男轻女以及女性物化的情况。处于弱势的女性在不断压榨的情况下于是进行反扑的行为,出乎意料的结果却落得一个社会鞭挞的下场。

Please reload

IMG_6686.JPG

〈龐蒂亞娜〉——張貴興《龐蒂雅娜》

主講人:李婷欣(馬大中文系本科生)、陳潔儀(馬大中文系碩士生)

October 11, 2018

        透過文本分析,兩位導讀人從人欲與小說裡的意象展開討論。張貴興以其近似不近人情的筆調來描寫因人欲而帶出小說中的慾望之念頭、殺戮的發生以及凌虐的場景。這三者的發生可在〈龐蒂亞娜〉中日軍血洗豬芭村的場景中找出。血腥與性慾的交錯揭露的卻是人性中原始的野性與暴力。
        在《野豬渡河》中,野豬、面具、鴉片可說是貫穿小說的主要意象,在〈龐蒂亞娜〉中自是沒有少描寫。野豬野豬不僅代表著大自然,卻同時也代表著性慾與暴力,甚至是隱喻著生活在婆羅洲豬芭村的南來華人就像野豬的特性一樣,既不“離散”也不“反離散。面具的出現不僅象徵著人的臉皮,在這裡面具可以成了預言人物命運的隱喻。面具可以是實體,亦可以化為虛形,而虛化的面具被揭開的那一刻後,我們才發現擁著人面獸心之人其實比鬼還要可怕。鴉片的出現讓故事變得虛實難辨。抗日戰爭前鴉片被熱銷至南洋,成為當地華人不可或缺的消費品。在氤氳的煙霧中,所有日常的、現實的苦難在那一刻煙消雲散,所謂的家國傷痛也被扔到了煙霧外的世界中。那一刻,苦痛的感官被取而代之,醉生夢死,那是最好的精神寄託。

Please reload

IMG_6790.JPG

標點符號與改寫——黃春明小說《兒子的大玩偶》與其他

主講人:蔡曉玲博士(馬大中文系高級講師)

October 16, 2018

       這次的讀書會中蔡曉玲博士想與與會者談黃春明小說《兒子的大玩偶》的標點符號運用與結尾改寫,因為有些作家的創作就像刪節符,總是無窮無盡的繼續,可能因為讀者的意見而修改,也可能因為人生心境的變化而重寫。 
        《兒子的大玩偶》中有大量描寫主人翁的內心獨白,並成了這部小說的特色之一。在小說裡,黃春明利用括號來表示坤樹的內心話。因為括號的存在,讀者輕易看出坤樹的表裡不一。從中,蔡曉玲博士表示,標點符號看似無足輕重,然而卻有畫龍點睛之效,帶領讀者進入書中的世界。關於改寫結尾的部分,蔡曉玲博士則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心境的變遷,作家在回顧自身作品,並進行改寫,因為時過境遷,想法也會有所不同。

Please reload

bottom of page